【IT168 厂商动态】2016年的TCT亚洲展是我第一次与大家见面,当时与大家探讨了我对于3D打印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及商业前景的看法。今天希望与大家一起回顾3D打印行业在“中国制造2025”的关键阶段所取得的进展,并分享Stratasys的丰硕成果及美好愿景。
2016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一系列与3D打印技术相关的政策与行业指引出台——去年4月,全国增材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京成立;11月,工信部印发《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(2016-2020年)》,这标志着3D打印技术作为中国制造业改革创新,推进智能制造的重要力量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。
作为最早涉足3D打印和增材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,Stratasys自创办之初起,便致力于以尖端技术创新和应用实践引领行业变革。另一方面,我们也深刻意识到,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培养和扩大。“中国制造2025”下的创新型社会不仅需要培养一批工业4.0时代的科技领军人,还需要一大批具备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创新欲的创客、极客。而这也恰是我们立足中国市场始终贯彻的理念之一。
以史为基,引领行业变革
大家可能知道,2016年被称为国内3D打印民用化的元年,市场规模逐渐扩大、专利数量逐渐增多、并逐步由综合应用向行业专业应用进行转变,由此衍生出专注于汽车、航空航天、医疗、教育及工业行业的应用。同时,我们也看到,根据Gartner最新发布的2017年3D打印行业预测报告,3D打印技术将进一步应用于工业制造、医疗等领域。
3D打印行业的发展需要创新。Stratasys相信创新是推动自身不断突破的源泉:2016年对于我们而言是非常激动人心的一年。我们在4月推出了全球优异一款可一次性打印全彩、多材料原型件和零部件的3D打印机J750,能够为包括消费品公司、设计公司、教育机构、医疗企业等用户提供支持。由此,用户能够首次实现3D打印材料和全色彩的自由搭配,从而实现一站式打印。此外,J750所具备的多功能3D打印性能可生产逼真的原型件、加工工具、模具、夹具与卡具等,且无需我们的用户进行后期处理。
9月,我们针对专业人士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需求推出了MakerBot全新3D打印解决方案,包括MakerBot Replicator+和Replicator Mini+、MakerBot Print和手机端应用、石板灰 Tough PLA打印材料包以及为教育工作者全新推出的Thingiverse Education平台,可轻松将MakerBot集成到工作流程中,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向学生介绍 3D打印。
此外,为应对大批量增材制造部件的本地需求,我们通过投资合资企业TPM3D,推出了经业界验证、成熟可靠的TPM3D SLS解决方案,并由此扩展了Stratasys的3D打印解决方案产品组合。与此同时,Stratasys也在不遗余力地巩固3D打印软件发展战略。去年11月,我们在全球推出了基于云端的GrabCAD Print通用应用程序,为设计师和工程师打造一个从设计到打印,集作业准备、排程和监控于一体的统一平台,使3D打印变得更简单、直观、易用。
以策为鉴,升级本地战略
我们始终把中国视为最重要的市场之一,因此我们的团队坚持贴近客户,倾听他们的心声,并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和本地客户的需求,设计推出灵活的3D打印解决方案,努力促进构建优良的行业生态系统,助力中国制造业的优化升级。
基于深耕中国的本地化战略,去年我们分别在上海、深圳和台湾举办了以“探索设计与制造新理念”为主题的系列论坛,展示并强调为先进制造业优化升级的新一代3D打印方案,囊括先进增材制造技术演示、桌面型打印设备和生产级打印系统、材料、软件和社区等。
此外,我们还与多家制造业巨头达成了合作。例如,整合Stratasys的增材制造解决方案与西门子数字工厂解决方案,将3D打印完全集成到传统制造流程中,并使其成为包括航空航天、汽车、交通运输和能源等行业的实践标准。
以人为本,促进人才发展
我坚信,3D打印不仅作为推进“中国制造2025”的支柱产业之一,更以其创新技术辅佐中国教育行业发展,弘扬原创设计和智能制造理念,用科技启迪新生代,向着“中国创造”迈进。
为此,我们携手上海5所高校及上海工业设计协会共同举办“3D打印走进毕业设计”工作坊,激发创新思维,帮助高校师生突破设计瓶颈。利用Stratasys尖端成熟的3D打印技术帮助学生更快地将创新想法变为现实,为各重点行业培养新的设计师和工程师。这也充分表明了Stratasys在中国STEM(科学、技术、教育、数学)领域的投入。今年,我们将继续扩大范围,号召更多的高校和教育机构参与这一项目,共同推进3D打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。
我们也将关注整个3D打印行业的生态发展,从3D打印知识与理念的普及到针对各重点行业与领域的新产品开发,从3D打印机原型件和生产件到广泛的3D打印材料,从学生到设计师与专业人士,Stratasys将着重培养紧缺人才,使其成长的步伐能够紧跟行业的快速变化,最终推动行业的前进。